又名弹腔大戏,形成于清咸丰年间,流行于江西北部的庐山市(原星子县)、德安县等地。因其产生地庐山市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,故名“”。
西河流域的庐山市、德安县、永修县,是省会南昌及赣中赣南地区通往湖北、安徽等地的水陆通衢。这一带曾是明代弋阳腔和青阳腔流行之地。清嘉庆年间,一批专唱弹腔的戏班形成,并从南昌来到永修、德安一带。道光年间,著名艺人汤大乐先后在南昌的乱弹戏班和汉口的汉剧班唱戏,技艺超群,声誉颇高。回到家乡德安汤家后,与其兄汤大荣一道,广招艺徒,组织汤家戏班。由于汤家与庐山市汤姓同族共谱,汤于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(1850—1862)赴庐山市教戏,招徒授艺,成立了庐山市第一个弹腔戏班,演出剧目三十余出。1874年,庐山市艺人周自秀出任班头,戏班定名为“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”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壮大,义和班群芳济济,尤以周昭生、刘敦厚、汤再树、万正榜及梅传言声誉最高。他们从外地带来新的剧目,改造了一批老唱腔,提高了的艺术水平。
植根于村野乡里,吸收了当地民间艺术养分,既古朴、简明、生动,又有原始、俚俗之处。其旋律高亢奔放,浑厚质朴,唱腔为板式体,以西皮、二黄为基本声调,并兼有青阳高腔、渔歌、民间小调等,所有板式均为上下句组成,唱腔拖腔较短。庐山市地处高腔流行区域,剧目《铜桥渡》《林冲夜奔》《现龙桥》中均遗高腔余韵。还杂有地方民间小调,如《打龙喷蓬》中丫鬟对唱小调《补缸》,《芦花荡》中船夫唱《过山丢》,《双卖武》中阮三爷唱《罗连歌》等等,这些民歌小调的应用,以及大量夹有方言土语的道白,给增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。
1874年义和班成立初期,能演出五十余出大本戏、三十余出小本戏,如《打龙蓬》《清官册》《过昭关》《二进宫》《梅龙镇》等,之后上演剧目日益丰富。1986年调查统计时,上演剧目已达185本。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,集中于三国、隋唐演义、水浒及杨家将等事件,内容崇尚忠、义、廉、孝。传统大本的脚本结构较程式化,如每本演出,必先“报台”,交代故事背景,介绍剧情内容,再“登二场”。一本大戏演出,长达六七个小时。
用嗓分为3种,即生、丑用“本音”,旦、小生用“侧音”(实为每句尾音用小嗓拖腔),净用“边音”。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,用“一字韵”(即每句押韵)。除错用乡音外,还大量加有衬词。有的艺人演唱时,几乎每字必有衬词,颇受乡里称许。演出服装古色古香,表演古朴夸张。武打中的“搏手”动作刚健、姿态优美,多由民间拳术变化而来。乐品有京胡(俗称“细筒琴”)、二胡(俗称“大筒琴”),民国时始用月琴、唢呐等。
庐山市在明清时期各业生产发达,百姓安居乐业,民间文化活动兴旺,境内诸多庙宇,均增修戏台,请戏班唱戏,娱神娱人。大多祠堂族社,供奉乐王,设台唱戏。各地遇有喜庆,搭台鸣锣,“歌台响彻”(摘自铁门程家《程氏家谱》),已成定俗。境内先后有固定性戏台16处,如县城内城皇庙戏台、县城内关帝庙戏台、白鹿乡王爷庙戏台、蓼花乡王爷庙戏台、泽泉乡大屋潘家戏台等。今现存铁门程家与大屋潘家两处戏台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农村业余演出随着经济的发展,又一再兴起。庐山市政府非常重视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,举办各类调演、会演,组织和倡导排演现代戏,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十余出。同时,逐步挖掘和整理的唱腔、剧目及表演程式,使之推陈出新。这些措施,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业余演出的繁荣。1979年春节,庐山市有业余剧团110个,演出总场次229场,上演剧目222个。艺人的活动日益旺盛,职业艺人和半职业戏师大幅增加。
二十世纪90年代,当地政府更加重视演出活动,成立有戏剧研究室、研究会,广泛收集整理资料,多次举办实验性演出。每遇举行重大集会,专调优秀业余剧团公演,农村演出有增无减。有统计在1990—2000年间,每年春节前后,庐山市各地演出达180余场。县城街头亦自发辟有演唱角。每日入夜,人们自带乐器和音响,开怀唱吟,自娱自乐,已成新的城镇风景线。业余演出的频繁,促进了文化专业户的形成。如戏箱出租、戏台转借、音响租借、录音摄像、磁带翻制、光盘刻录等等,这些投资数万元的专业户,还在逐年增多。如今,庐山市历年举办戏剧调演活动,使得以登上现代化剧场。
2011年,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