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
“比如这个,”他指着一组数据,“你写了山区留守儿童的比例是 43%,但背后的故事呢?”
我突然想起采访时的场景。
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说,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每个生日那天,收到爸爸妈妈的电话。
“对,就是这个。”他轻声说,“数字之外的故事,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。”
我重新打开文档,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。
他就坐在旁边,时不时帮我整理思路,或是递来一杯温热的奶茶。
雨还在下,但我们已经忘记了时间。
“你知道吗,”他突然说,“高中时,我就经常看你写的校报。”
我停下手指:“真的?”
“嗯,”他笑了,“那时候就觉得,你的文字里总是藏着一份特别的温柔。即使是再严肃的话题,也能让人感受到希望。”
我看着屏幕上的文字,轻声说:“可能是因为,我也曾经是那样的孩子。”
他转过头看我。
“小时候爸妈在外打工,”我继续说,“所以特别能理解那种等待的心情。”
他没说话,只是轻轻握住了我的手。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了什么。
或许这就是主编说的“深层观察”。
用心去感受,用温度去书写。
凌晨四点,我终于写完最后一个字。
他凑过来看,目光在屏幕上快速扫过。
“写得很好,”他说,“特别是结尾那段。”
“在苏北的山区,有太多等待的孩子。他们等待父母的电话,等待节日的团聚,等待被理解和关爱。
而我们能做的,不仅仅是记录这些等待,更要为他们点亮希望。因为每一个孩子,都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。”
他轻轻抱住我:“你也是。”
我靠在他怀里摇摇头,却控制不住地打了个哈欠。
“睡一会吧,”他说,“我帮你看着稿子,到点了